9月30日,伴随机械设备运行的轰鸣声,娄底市梅山灌区工程建设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湖南首台水利项目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始发步进。这一突破标志着该工程1标总干渠渠首隧洞施工步入智能化、高效化的“快车道”,为工程整体推进注入强劲动能。
梅山灌区工程是娄底水网建设的“重头戏”,于2024年3月底开工,是国家、省里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73.75亿元。工程通过新建枢纽及配套,与现有灌溉系统连通补水,连通191个中小型水库,形成“长藤结瓜”灌溉供水布局。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娄底西部地区64.99万亩耕地缺水、55.35万人饮水难问题。
在1标总干渠渠首隧洞现场,一条长达200余米、开挖直径5.4米的“地下蛟龙”隐没于隧洞之中,头部巨型刀盘通过一把把滚刀挤压、破碎岩石,破碎的渣土由连续皮带系统从“龙尾”源源不断排出洞外。
该隧洞是贯穿整个梅山灌区工程的“咽喉”段和控制性工程,更是全省水利行业首个引入TBM核心技术的开创性项目。隧洞全长22.2公里,沿线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汇聚了顺坡岩层、断层破碎带、泥夹石等诸多不良地质段,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面对这样复杂的施工条件,这台TBM设备的到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打通关键通道。
“TBM设备是集开挖、支护、出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高端装备。它既能像‘穿山甲’一样在坚硬岩层中精准、高效掘进,又能通过实时地质扫描系统,提前感知和预警前方断层、溶洞等潜在风险;还能自动完成管片抓取、运输和精准安装,实时记录每一环衬砌数据,形成完整可追溯的数字档案,堪称集‘火眼金睛’‘最强大脑’和‘灵活双手’于一身的‘地下蛟龙’。”湖南省娄底市梅山灌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小波介绍,TBM设备日最高掘进速度达30米,施工效率是传统钻爆法的5倍以上。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同步应用“BIM+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覆盖隧洞施工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进度、质量与安全的实时监控。同时,依托智能化管片生产线,积极探索混凝土预制构件工业化生产模式,为湖南省水利工程标准化、智能化建设积累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当天步进的“地下蛟龙”被赋予“梅山蛮”的称号。这既是对梅山先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致敬,也寓意建设者以“蛮劲”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的决心。
围绕精品工程、平安工程目标,梅山灌区工程项目部坚持建设进度和安全施工“两手抓”,全力打造建设新标杆。湖南省娄底市梅山灌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克服施工点多面广、山高坡陡、地形复杂等困难,健全全方位管理体系,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落实全过程管理措施,确保工程建设按时保质推进。
针对施工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环境,项目部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安全规程、应急预案等30余项,与参建单位签订安全生产、防洪责任书20份,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人;成立安全质量领导小组,设立专职质安部门,聚焦高边坡、深基坑等高风险部位,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形成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
同时,坚持动态研判安全形势,对全线个高边坡实施全天候监测及雨季防护。针对汛期特点,提前制定防汛应急预案,组织140名防汛队员、投入20台机械开展联合防汛演练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切实提升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通过“早知道、早宣传、早准备”,成功应对4次强降雨及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实现险情“零报告”。
截至9月30日,梅山灌区工程枢纽大坝工程、配套交通工程、灌区1标、渠首隧洞永久检修支洞等4个标段施工全面推进,总体形象进度完成40.22%,预计到2029年3月完工。
Copyright © 2002-2025 Casino USDT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